第一期

鴨肉羹的創始與興迭

創始人 阿和師 

2022/08/10 撰寫

民國五十五年,總鋪師世家出身的黃金和先生於新港奉天宮廟口開始販售生炒鴨肉羹。這樣的時代背景與地緣關係,鴨肉羹的創始與興迭也是與「五十年代廟口」與「總鋪師」兩個元素交織的故事。 

五十年代廟口

五十年代的台灣仍是農業社會,是天黑之後大家都回家吃飯,廟口人潮瞬間退去的年代;是石化工業尚未興起,沒有塑膠袋可以外帶美食的時代;是餐桌上的米飯視家庭經濟狀況要加入不同比例番薯籤的年代。儘管如此,生活還是有些例外。

第一個例外是年節,台灣人對年節習俗相當重視,無論家境好壞、豐收與否,都會在年節時準備應景食物。也因此,黃金和先生販賣鴨肉羹前曾經賣過粽子、春捲等年節食物。

第二個例外是廟口,台灣的廟宇是農業時代的政治、教育、文化與藝術中心,廟口成了市集與美食的集散地。數百年下來,究竟是香客繁榮了廟口小吃,還是饕客鼎盛了廟宇香火,已經不可考。

鴨肉羹的攤位就於新港奉天宮前,見證了台灣廟口小吃的興迭,也經歷了數代饕客的考驗。

 

辦桌世家的總鋪師

辦桌世家出身的黃金和先生也是一位總鋪師,大家稱他阿和師。民國五十年代台灣辦桌文化尚未興盛,家中的辦桌事業平時不需要他與弟弟協助,所以他、妻子、弟弟與弟媳共四人便一起經營流動攤販,賣花枝羹、鱔魚羹與四腳湯等等,兄弟妯娌分工合作、合作無間。

鴨肉羹的出現是因為每逢颱風過境,漁獲的量與價格都不穩定,影響鱔魚羹與花枝羹的製作。為了提供穩定的產品,阿和師以辦桌常見的鴨肉取代海鮮意外受到歡迎。

民國五十年代,餐飲設備既不先進也不普及。一位總鋪師,用盛宴佳饈的規格做起街頭小吃,雖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食材的準備也要耗費大量的人工與時間。鴨肉羹每天雖然只營業下午兩點半到五點半三個小時,但前置作業已經耗費了四個人各八個鐘頭。

每天天亮就要去抓鴨隻,弟弟宰鴨,妻子與弟媳負責燒熱水以拔鴨毛、煮筍絲,還要滷鴨頭、鴨翅與鴨爪等,阿和師負責切鴨肉與筍絲。食材備好已中午,一家人吃過午飯、睡個午覺後,下午兩點開始整理攤車,準備營業。

 

事業轉折與傳承

民國七十年,台灣辦桌文化興盛,辦桌的利潤遠高於街頭擺攤,加上警察開始驅逐廟口流動攤販。於是,阿和師的弟弟開始專職做起辦桌,阿和師也將事業重心轉移到辦桌,閒暇時才經營鴨肉羹攤位。民國七十六年,阿和師辦桌事業到達頂峰,鴨肉羹攤位則由女兒、兒子先後接手。

 

三十五年過去,沒有上過一天企業經營的阿和師,事業傳承卻徹底實踐西方的接班哲學,將事業全權交棒給兒女,居住在店面後方的他,真正的退居事業後方。年近九十歲的他聽力已退化,無法再聽廣播接收外界訊息,但他仍每天到鴨肉羹店內用餐,感受鴨肉羹一甲子來的懷舊滋味與創新經營。「新港生炒鴨肉羹」的招牌於阿和師,不是饕客絡繹不絕的店家,不是報章雜誌推薦的名店,而是他一生精湛的廚藝,經歷台灣庶民餐飲文化變遷與市場競爭的淬鍊後,留下一生專注與堅持的獨沽一味。


                                                                                                                          所有版權歸三柳鴨肉羹所有,翻印必究

新港鴨肉羹-三柳鴨肉羹